《青杏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三零中文网sanlingzw.com
长青早就看出来,杨县丞办事能力尚可,算得上能吏,做人方面算不上光风霁月,却也没有什么贪赃枉法的事情,今天这一番,既是鼓励,也是敲打,算是消除他的疑虑,让他能够安心做事。
接下来的秋粮征税工作进展得也还不错,这一季的税收,加上之前的早稻,经过点算,总共收了大米一万石,白银五百两。若是在别的地方,这个数字不算什么,也还属于下县的范围,但是对于安龙县来说,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了,因为相对于上一年的八千石大米,这一年的赋税已经增加了两成多,更别说还有白银五百两了。
魏大河这个捕头亲自带队,领着几个捕快把这些粮食和银子送到府城。
段知府给长青写了一封短短的书信,里面有不少勉励嘉许之辞,长青看过也只是微微一笑,并没有太过得意,三年任期,这才是第一年呢。
知府衙门里,段知府却是远比书信中动容,他对身边的通判和同知道:“果然不出我所料,小范县令那里那样的穷地方,今年都有了起色,可见这穷山恶水也不是不能治理,还是得看人啊!”
通判微笑:“大人说得是。”
身形清瘦的同知却有些不屑:“大人是不是因为那范长青年轻,便格外宽待于他?上回还特意去给他捧场,如今又这般褒奖于他,不过区区一万石米,着实不值得如此吧。”
段知府眉目间掠过些许不满,却也没发作,只道:“年轻人嘛,还是需要勉励,毕竟比他的前任干得好!”
同知想到那位前任县令对自己的逢迎,到嘴的反驳之语就没有出口,只心不甘情不愿的说了一句:“大人说得很是。”
晚稻入库之后,长青这里也没闲着,先是让人全县境内巡查,维修养护路面桥面的损毁之处,然后召集了县内所有的里正乡老,推广红薯种植,并且督促完善村里学堂的修建,还召集了商户,重申法令,要求所有人守法经营,按时足额交税。
路桥的建设这块儿,因为已经过了衙门集中推进工程的时期,长青的意思就是不再征召民夫,而是县衙出银子雇人干活。无论是杨县丞还是衙门里的其他人,都不十分精通这些,每次也都要找匠人来负责,还真就有人看到了商机,招来了石匠木匠瓦匠并些力工,专门做修桥修路修屋的活计,并且到衙门来试探接活。
经过之前的一番敲打,杨县丞越发谨慎了,并不敢擅自做主,便来请示长青。
长青就道:“叫人查查,若是口碑尚可,便包与他们做,只是过后要另外寻不相干的工匠巡查。若有不妥,衙门花了冤枉银子事小,路桥毁损伤了百姓性命事大。”
杨县丞躬身应了:“学生明白。”
“哦对了,告诉那工头,该交税的时候别躲。”长青又重复一遍。
杨县丞刚要离开,连忙又拱手:“是,大人。”
这事儿许杏并不打听,只是饶有兴味的问:“你之前抓来强制干活的那些混混都去哪了?还在到处干活吗?”
长青想了想,摇头:“你不说,我竟把他们都忘了,改日我叫老魏来问问,想来他知道些。”
魏大河果然很清楚:“大人还记着这帮子混蛋呢?干了一年苦力,一个子儿也没得,想回家又回不去,多数都修理老实了,只等着大人下一步吩咐呢。有几个坏到骨子里的,被小人送到采石头那边了。”
长青就道:“既这么着,就查查过去,没有严重前科的,让里正族长来作保,领回去吧,但凡有杀伤人命、奸污妇女的,一概不许担保,都送去做苦力。”
许杏也就是知道个大概,却并没有评论。这不是她熟知的依法办事的时代,长青这么决定,在当下看来已经是最合适的了,至于放回去的人如何安置,留下来的人是不是冤枉等等,那是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的课题,在这个落后的封建时代的贫困县是谈不起的。
说到红薯种植,推广起来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,也是在这次的大规模集中推广的时候,长青才知道,他的那位好前任,居然从来就没有正经推广过!许多山里头的村民,包括里正,根本就不知道红薯这种东西!
长青亲自讲解了红薯的种植方法。如何育苗,如何分苗,什么时候可以割红薯秧,什么时候收获,他都说得清清楚楚的,令在场之人十分敬服。而说到产量和广泛的用途,这些人都有些不敢相信。
这个却不用长青多费口舌,山下村的岳里正现身说法:“大人说得是真的,这个东西真的产得多!我们村今年种了一些,哎呀谁家种谁家就赚到咯!收起来一串一串的,有这个东西真是不怕饿肚子!秧子啊叶子啊,还有不好吃的渣滓,都可以喂猪,现在喂猪也不少收入呢是不是?”
“你们村里有作坊,那是不要说哦,咱们没有作坊的可比不过!”山上村的高里正对他们的情况比较熟悉,“每次下山都看见你们村口那大牛车往外拉货,你们不差这个哟!”
虽然这么说,可是因为春天他们村卖了茶叶的关系,他并不像那些精穷的村子来的人那么紧张在意,说话也不畏缩:“来年不修路不修桥了,没得工钱,光种这个红薯,真的能让大家跟今年一样不挨饿?”
“我说你还不信,大人说这个东西能一亩地出七八千斤,我跟你讲,真的有!大不了你们像我们一样,少种些,放在不成用的地上,试过了你们就知道喽!”岳里正现在对县令大人夫妻俩那是心服口服。
“那我们要是养了猪,你们肯定收吗?”有人问。
“收啊!只要是新鲜猪都收,啊得找屠户杀好啊,我们作坊里都是婆娘,没人给你杀猪!”岳里正替妻子谈起生意,“你们要想省心就去找我们村老郑,生猪都给他,让他杀,要是自己杀,超过两个时辰我们就不要了,不新鲜。”
虽然喂猪能卖钱,可是乡下人家没有多余的粮食,上山又难,并没多少人家真的养,可是现在有地方敞开收,只要养就有钱挣,还是有很多人感兴趣,就打听得多些,也有人想着产量高能让人吃饱饭的事儿,一时间堂下就热闹起来。
长青摆手,不让杨县丞打断他们,许杏说得对,这些事情,官府强制远不如百姓自发来得有效,这才几句话的功夫,这些人就转变了态度,不像一开始那么抵触怀疑了。
这件事谈得差不多,大家都登记领取了红薯,长青才接着道:“下一件事,各位村子里的学堂如何了?是否仍在空置?回去清理整饬好,冬日农闲时就要用了。”
“让娃娃读书是好,只是买不起书本,也没有先生啊!”不止一个里正这样说。
“此事本官自有考量,你等回去做好准备便是。”长青虽然态度亲和,但是并不容许下头的人讨价还价。
“不过说起来,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?”许杏当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,但是教育可是要真金白银的烧银子的。
长青道:“知府大人回复,自九月到腊月期间,你们这些商户的商税我可以自由支配,让我便宜行事。”
“哦?那我得多交税支持你啊。”许杏觉得这位知府大人也挺会算账,不过没说出来,而是发愁另外的问题,“可是别说税金不算多,不见得能够购买大量书籍,就算你弄到那么多书册,没有先生也是枉然啊。”
“我是从你身上得到的启示。”长青道,“你并不精通诗文,但是见识远胜普通人,就是因为你读过书,识得字。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先生在村子里教四书五经,而是以识字为要,让尽量多的人识字,因此书册也不需高深。”
他用修长的手指敲打着桌面,继续道:“税金预计这几个月能陆续收四五十两,启蒙的书册不外乎《三》、《百》、《千》这些,一本书不超过五十文,一百多个村子每村配上一套还是可以的。剩下的银子用来教先生,应当够了,毕竟全县里略认得些字的人也能找出一些,送到县学里请先生指点一下启蒙书,再到村子里去教村民认字,想必能够胜任。”
“你竟是这样想的!”许杏大为惊喜,虽说长青从前资助修建了老家的族学,也说考不上功名的孩子识了字谋生总会好些,可终究还是希望有人能考取功名的,但是现在他的计划竟然是要在全县范围内扫盲!
“这可是个大工程,短时间内怕是很难实行。”许杏惊叹过后,提出了更实际的问题,“这样是要男女老少都去学吗?若是村民们不积极不愿意学该如何?”
“我知道你的疑虑,我也没有把握,只能先命令下去,能做到多少、做得如何,那就看百姓们自己了。”长青还是很务实的,“十二岁以下的幼童必须去学,大人就只能凭自愿了。先生们是县衙教出来的,领的也是官府给的银子,必须所有人都教,不过只有年前这几个月,到腊月就结束,到时候看看成效再说。”
草莓西瓜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零中文网sanlingzw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