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飞鸣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零中文网sanlingzw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大周的春秋闱与前朝不同,是两年一次,有时逢恩科,一年一次也是有的。国子监中和宋知意同批的贡生大都打算参加这次秋闱,毕竟他们也在国子监修读一年多了,就算此次不能一次中举,也是一个练手的好机会,而宋知意也在其列。宋知远和江守徽也是做此打算。兄弟三人都专心科举,见面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,宋知意有时一月才从国子监匆匆回来一次,江守徽也是再次搬到府学住下备考。
国子监里和宋知意同窗的贡生本就是各府选出的俊秀良才,实力都是不差的,准备起秋闱来也更为认真。宋知意身处这种紧张的环境中,自是不敢懈怠。他除了每日自己写文章让李祯批阅外,还会去向国子监内的举人取经,借他们的文章来研读。
因为参加秋闱考取举人后便有了做官资格,这也是科举中最为艰巨的一关,每省几千上万的考生最后能中举的不过堪堪数十名,举人名额最多的南北直隶也不过一百人。是以想要在秋闱中考取功名,不精益求精是不行的。李祯也告诫宋知意文章要“命意”深入,高人一着;“立局”要巧妙,出人意外;“造句”要精卓,字字珠玑。[1]
李祯早年在外游历,能为宋知意讲解各地的风土民情,治理方要,而宋恒在朝为官多年,也能将其见闻说给宋知意,分析当今局势,这些都令宋知意的文章大有长进。李祯每每批改宋知意的文章,心中都惊叹他进步神速,但嘴上仍督促他继续钻研。
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秋闱很快就到了。秋闱一共有三场,八月初九为第一场,试以四书文三篇,诗一首,经义四首,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两百字以上,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三百字以上。十二日为第二场,试以五经一道,并试诏、判、表、诰一道,议论文要求三百字以上。十五日为第三场,试以五道时务策,即结合经学理论对现下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。这三场考试都需考试前一日进场,再后一日离场。[2]
八月初八寅时,天还未亮,宋家三个小子便带着书篓和食篮奔赴考场。贡院外,已经有不少赶考的学子到了,熙熙攘攘地挤在贡院的阶梯下,从满头青丝者到头发花白者皆可在其间看到。而在贡院门口,则排下来一条长长的队伍,衙差们在首端,举着火把,一一检查考生的随身物品,确认无夹带作弊后才将人放行。
“你们两紧张吗?”三人下马车后见到这样的场景,方才一直沉默着的宋知远突然来了这么一句。
宋知意瞧宋知远一脸紧绷地这么问,便知他是他们三人中最为忐忑的。宋知远在院试和府试上都考得不如他两个兄弟,本想进府学也没有成功,为这回秋闱,他准备了许久,也很是刻苦,家中的下人都说二爷房中的灯每日都是最晚才熄的,有时甚至三更还亮着。宋知远这回下了苦功夫,这次秋闱肯定想打个翻身仗。
“我其实也是紧张的,”宋知意说完顿了顿,随即一笑,道:“不过某位大家说过,适度的紧张也是有助于保持清醒的,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其他事,效果都能更上一层楼。”
宋知远眼睛一亮,表情松懈了些,道:“哦?竟还有这种说法?不知是那位大家说的?”
“嗯,这个嘛……”宋知意故作深沉装,摇头晃脑道:“也是一位姓宋的大家,顺天府宛平县人氏,年方十七,名唤知意……”宋知意说到这儿,自己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宋知远也是又气又好笑,推了宋知意一把,假恼道:“你小子,惯会装模作样。”
江守徽在旁看着,也挂着淡淡地笑,道:“三表哥就是爱贫。”
宋知意这么一打岔,宋知远方才的紧张也缓和了不少。三人互相打气后便去排队检查,分别去了自己的号房。宋知意找到自己的号房后,先是拿出抹布来将坐卧处与写字处擦了擦,这贡院一年用不上几次,虽考前有人会打扫,但还是有一层灰未擦干净。接着,他又挂上油布为帘,这几日皆是阴雨,油布能遮风雨。最后,再把考试要用的文房四宝在桌上摆好。宋知意做完这些,天也大亮了。他一边磨墨,一边等着考试开始。很快,贡院落了锁,锣鼓被敲响,考试正式开始。题板也开始贡院的各个箱子中巡游起来。
最先来的是三道四书题,其一为“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”,其二为“臣弑其君可乎”,其三为“下袭水”。
第一道题出自《论语·颜渊篇》:哀公问于有若曰:“年饥,用不足,如之何?”有若对曰:“盍彻乎?”曰:“二,吾犹不足,如之何其彻也?”对曰:“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?”[3]
大意是鲁哀公问有若说:“遭了饥荒,国家用度困难,怎么办?”有若回答说:“为什么不实行彻法,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?”哀公又问:“现在抽十分之二,我还不够,怎么能实行彻法呢?”有若说:“如果百姓的用度够,您怎么会不够呢?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,您怎么又会够呢?”
这其实是反映了儒家的经济思想,即“富民”思想。鲁国公认为即使抽取十分之二的田税,国家的财政依旧十分紧张,而有若则提出了鲁国财政紧张的根源——百姓不富足。如果百姓富足,国家的又用度怎么会不够呢?
这道题出题平易,破题简单,大多考生都能答出,所以要想出获得考官青眼的文章其实并不容易,所以破题就显得尤为重要,以文章之首抓住考官的眼球。八股文的破题方式有很多,有明破、暗破、顺破、倒破、正破、反破、分破、对破之别。
宋知意思量许久,在草稿纸上写下:民既富于下,君自富于上。[4]这题的破题,他采取了暗破法,是将题目字暗暗点换的一种破题方法,如孝弟类以“伦”字代之道德类以“理”字代之。[5]宋知意的暗换很简单,即将“足”字换成了“富”字。此题为大题,大题之破贵在冠冕,宋知意的破题虽简单,但意思却与原文契合,文字简练明确,达到了上乘的水平。
破题完后,整篇文章的思路也就不难了,宋知意下笔如有神,很快就在稿纸上大致写完了整篇文章。
接着便来到了第二篇:“臣弑其君可乎”。这一句看似偏激的话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原文为:齐宣王问曰:“汤放桀,武王伐纣,有诸?”孟子对曰:“于传有之。”曰:“臣弑其君,可乎?”曰:“贼仁者谓之‘贼’,贼义者谓之‘残’。残贼之人谓之‘一夫’。闻诸一夫纣矣,未闻弑君也。”[6]
意思是齐宣王问道:“商汤流放夏桀,周武王讨伐商纣王,有这回事吧?”孟子答道:“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。”宣王说:“做臣子的弑他的君主,可以吗?”孟子说:“破坏仁爱的人叫作‘贼’,破坏道义的人叫作‘残’。残贼俱全的人,叫作‘一夫’。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一夫殷纣,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。”
其实《孟子》中常有这种贬责君主和赞成推翻恶君的挑激性部分,为捍卫礼法者所不容。但朱子对其的批注则改变了世人对待《孟子》的态度。这次考试中出现的这一句也是朱子批注过的,而考官的用意自然也是让考生按照朱子的意思来答题。
朱子在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中提到这一言论时,解释道:一夫,言众叛亲离,不复以为君也。《书》曰:“独夫纣。”盖四海归之,则为天子;天下叛之,则为独夫。所以深警齐王,垂戒后世。[7]
朱子以众叛亲离来解释“一夫”,以四海归之来作为君主是否合格的标准,以此解构桀纣统治的合法性,并将孟子的看法论断限定为为君立言的看法。[8]
在这个时代的科举考场上,宋知意自然不可能大谈讨伐君主之言论,只能按照朱子的批注,中规中矩地写下了破题之句,并在文章的中分别举了明君和昏君的例子作为对比,结尾再总结劝谏。
而相比起前面两道题,第三道题则显得更为刁钻,因为这又是一道截搭题。这种题宋知意并未第一次遇到,在府试时的那道“诗云:穆穆文王”便是一道截搭题。但今日的这道与上回的相比倒是难度较小,因为这题只“截”而不“搭”。
这一题出自《中庸》的一句话:上律天时,下袭水土。[9]“律”和“袭”分别为顺应顺从之意,所以这句话指的是上要和天道,下要和地道,干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然规律。
此题接去了“土”一字,只剩下“下袭水”,正是它的刁钻只所在。有水无土,那究竟该顺应的是什么呢?宋知意握笔思考片时,微微一笑,提笔写下了破题之句。
作者有话要说:
[1]《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》龚延明高明扬[2]网络资料/court/system/236410.html[3]《论语·颜渊篇》[4]八股名篇明王鏊[5]《科举八股文专题演技》高明扬[6]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[7]《四书章句集注》[8]《《孟子》“诛一夫”的诠释与儒家政治伦理观的展开》肖永明李江[9]《中庸》
小说推荐:【抖音小说】《末世第一狠人》《高武纪元》《探虚陵现代篇》《洞中避难所》《国医》《云朵和山先生》【三零中文网】《穿越万界:神功自动满级》《三塔游戏》